采煤后如不及時治理就會出現地表變形,開裂,公路塌陷,建筑塌陷等現象,采煤沉陷區要及時治理,采空區注漿站能有***充填沉陷區,加固地基,確保煤礦安全生產。
煤礦采空區塌陷治理方案
礦區現狀條件下未發生地面塌陷、地裂縫災害,隨著開采活動的進行,在開采影響范圍內可能產生,治理時要統籌考慮開采沉陷與地裂縫的關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1、地下已廢棄巷道或采空區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時,采取地下回填廢渣,減緩地面沉陷速度;為制止地面塌陷形成,通過地面裂縫灌注尾礦砂漿(或水泥砂漿),加快充填廢渣的固化。
分別采用注漿法、圍巖崩落法和隔離法對采空區進行治理。
(1)利用后續生產掘進產生的廢石作為充填材料,對就近進行采空區注漿充填處理廢石層的厚度達到采空區高度的80%以上,滿足沖擊氣浪緩沖層厚度要求,確保采空區安全穩定。
(2)對于圍巖穩固、整體性好、不能自然崩落的采場,采用強制爆破手段崩落頂部圍巖,使圍巖充填采空區形成緩沖巖石墊層,控制地壓轉移,緩和頂板集中應力,防止采空區頂板大面積塌落,以兔生產巷道、設備和人員受到傷害。
(3)對與主運輸巷相鄰的采空區采用混凝土和料石等材料進行封堵,封堵墻厚度不小于800mm:對現有相鄰礦柱凈距超過20米的,采用錨桿加固的方式對預留礦柱進行加固或增設混凝土保護住等措施,確保該區域頂部圍巖的穩定性。

2、地下坑道尚在使用階段,地面出現地面塌陷和地裂縫跡象時,對地裂縫發育地段采取灌漿、密實等措施;在地下坑道采取修筑支護工程等防塌措施,必要時停止該區段的開采。
3、地下已廢棄巷道,地面形成塌陷但規模不大時,采取由地面至外向內將廢渣填入下部,中上部用細粒尾礦充填,夯實、上部復土的方式處理、地下已廢棄巷道,地面塌陷規模巨大,難以治理的特殊地段,圈定為礦山地質災害監測***究區,制定監測方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劃定出禁入區、監測區,修建柵欄和觀測道路,立明顯標志,防止人畜誤入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4、因采空塌陷,造成的民房屋不同程度開裂的,已與礦方達成協議,組織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