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注漿加固具體實施方式:
選擇注漿水灰比為0.5:1;漿液采用專用水泥攪拌機制作,攪拌時間不少于5min。
(1)注漿加固范圍:沉井1井壁外5米至井外壁注漿,注漿深度為刃腳底至地面以下7m,地下水位7米以上范圍無需注漿。
(2)注漿孔平面布置:工作井、接收井外側布置3排注漿管(ø25鐵管),內側***一排距沉井外壁1.5m,排距1.0m,每排之間注漿孔(ø100mm)間距為1.0m,梅花形布置,注漿孔深度從原地表至刃腳底。
2、施工程序與方法:
(1)注漿施工流程:
測量定位—鉆孔—打入注漿管—封孔—注漿—移機
(2)鉆孔
1)鉆孔采用潛孔鉆機;
2)按“基礎加固平面布置圖”所示的橫向及縱向間距,鉆孔位
置及高程偏差不大于10cm;
3)鉆機就位要準確、穩固,鉆桿垂直度及樁位偏差等均應控制
在規范允許范圍內。
4)鉆?**拙段?00mm,目的在于能將注漿管3順利下到孔底,鉆進采用回轉方式或沖擊方式;
5)如鉆孔出現垮孔給成孔帶來困難或導致注漿管不能順利下到注漿孔2底,可采用套管護壁先鉆進后跟進套管。
(3)下管及封口
1)為更好地保證施工質量,本項目采用2mm厚ø25鐵管;注漿管下端用管帽封口封口5,注漿管下部2-4m高的管段上開有使漿液外流的溶洞4;
2)將2mm厚ø25鐵管下入孔中并保持垂直;
3)地下水位至原地面,采用水泥漿封孔。
(4)注漿
1)鉆孔封孔24小時后可進行注漿施工;
2)注漿采用先外排向內排注漿的順序,隔孔跳注;注漿孔由井壁外側5米向井中心布置,孔距為1m,呈梅花交叉排列,對比圖6與圖7,由圖6的矩形布孔圖來看,在矩形的“重心位置”易出現注漿盲區,而圖7的梅花形布孔時,孔排間實現***優搭接,不易出現注漿盲區。因此,在注漿孔布孔設計時,使注漿孔整體呈梅花形布置。
3)注漿時壓力按試驗確定;
注漿管達到設計高程后開始注漿,注漿的壓力值和地層結構、初始注漿位置以及注漿的次序、方式等息息相關,其中部分因素難以準確獲取,因此在注漿前,必須進行現場注漿試驗確定注漿壓力的大小,注漿試驗時,通常使用逐步提高注漿壓力的方法,求出注漿壓力與注漿量關系曲線,一旦壓力升高到某一數值,注漿量突然地增大,則表示地層結構被破壞或是空隙尺寸被擴大,這時就可以將此時壓力值作為確定容許注漿壓力的依據。通過試驗,將起始注漿壓力控制在0.4-0.6mpa,每升高1m壓力增加0.02-0.05mpa。
4)當壓力突然上升或從孔壁、地面溢漿時,立即停止注漿。
5)為避免產生冒漿采取分段間隔注漿。由沉井兩端開始間隔跳躍向井中心進行注漿。結束后,及時用干水泥封堵所留孔洞,防止冒漿、漏漿。
6)每天進行自查、互查,對孔位、注漿量、注漿壓力、漿液配合比等各種情況進行記錄。
3、注漿***果的控制
孔隙是否充填滿是注漿加固***果的重要指標,因此:
(1)在注漿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終孔標準終孔;
(2)通過加密注漿孔的注漿量判定,一般每孔在控制壓力下注漿量小于0.10m3,可認為已滿。
4、施工記錄
施工工程中需作好施工記錄,記錄鉆孔時間、鉆孔過程中的異常
情況,注漿時間、注漿過程中的異常情況、材料用量等。
遵循信息法施工的原理,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填寫施工原始記錄,旁站監理簽字確認,及時整理收集施工信息,分析、調整、完善施工方案,并作為***終結算的重要依據。
5、異常情況應對措施
(1)由于場地硬雜質較多,滲透性強,如出現水泥漿滲漏嚴重,無
法返漿,則添加速凝劑,并采用分次注漿的方式處理。
(2)在注漿過程中,發現漿液冒出地表即冒漿,采取如下控制性措施:
①降低注漿壓力,同時提高漿液濃度;
②限量注漿,控制單位吸漿量不超過20l/min-30l/min或更小一些;
③采用間歇注漿的方法,即發現冒漿后就停灌,待15min左右再復灌。
(3)在注漿過程中,當漿液從附近其他鉆孔流出即冒漿,采取如下方法處理:
①加大序次孔間距即增加施工序次;
②在施工組織安排上,適當延長相鄰兩個序次孔施工時間的間隔,使前一序次孔漿液基本凝固或具有一定強度后,再開始后依序次鉆孔;
③串漿孔若為待灌孔,帶去同時并聯注漿的方法處理,如串漿孔正在鉆孔,則停鉆封閉?**,待注浆完后再恢复钻孔?/span>